普敘赫畫廊(la Galerie de Psyché)的大塊彩繪玻璃窗。(維基百科)
普敘赫畫廊(la Galerie de Psyché)共有44片大塊彩繪灰色玻璃窗,在1541-1542年間制造完成,這些玻璃窗原先用于裝飾埃庫昂城堡(chateau-d'ecouen,現(xiàn)為文藝復(fù)興博物館)的主畫廊。普敘赫(Psyché)是希臘神話中以少女公主形象出現(xiàn)的人類靈魂化身,與愛神丘比特相戀。長廊里的這些玻璃窗都是用來表達這個希臘神話故事的。
普敘赫畫廊(la Galerie de Psyché)的大塊彩繪玻璃窗。(維基百科)
為保護玻璃窗在大革命期間免遭破壞,它們先被陳列于巴黎的法國古跡博物館,在大革命過后又被歸還給孔代親王家族,之后在建筑師奧諾雷?多梅(Honoré Daumet,1826-1911)的幫助下,奧瑪公爵建立了這個完整的畫廊以展示這些玻璃墻。
圣地畫廊(le Sanctuaire)是一間1886-1889年間建成的小房間,位于普敘赫畫廊上面。Santuario是古羅馬語,意為“圣地”,傳說中那里由水、火、風(fēng)、地四種元素組成。
拉斐爾(Rapha?l)的名作《美惠三女神》(Les Trois Graces)。(?RMN)
圣地畫廊的頂部有透明玻璃窗讓陽光穿透進來,這里原來是用來收藏銅版畫。現(xiàn)在里面展出有拉斐爾(Rapha?l,1483-1520,意大利畫家、建筑師,與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合稱“文藝復(fù)興藝術(shù)三杰”)的兩幅名作——《美惠三女神》(Les Trois Graces)和《奧爾良家族的圣母》(La Madone de la maison d'Orléans)。
拉斐爾(Rapha?l)的名作《奧爾良家族的圣母》(La Madone de la maison d'Orléans)。(維基百科)
《奧爾良家族的圣母》是拉斐爾于1506-1507年的作品,因為長時間為菲立普?奧爾良(Philippe d'Orléans、1674-1723)家族所擁有,故名之。到了法國大革命期間,才落入他人手中,ABC后輾轉(zhuǎn)由奧瑪公爵于1869年買回。這幅畫是拉斐爾青年時期圣母畫的光輝典范,仍為中世紀(jì)風(fēng)格肖像畫。畫面背景的瓶子里裝的是磚治毒蛇咬傷的藥,象征對邪惡的救贖。蘋果和藥瓶的組合隱含著藉由基督救贖脫離罪的意義。
這里還有菲利皮諾·利皮(Filippino Lippi,1457-1504,意大利文藝復(fù)興初期畫家)的箱板畫《以斯帖被選為亞哈隨魯王后》(Esther choisie par Assuerus),及讓?富凱(Jean Fouquet,1420-1481,文藝復(fù)興早期ABC偉大的法國畫家,以肖像畫和圣書插圖畫而聞名于世)的40幅彩色圣書插圖畫,取自《艾蒂安騎士時間書》(Livre d'heures d'étienne Chevalier)。
讓?富凱(Jean Fouquet,1420-1481)的《艾蒂安騎士時間書》(Livre d'heures d'étienne Chevalier)彩色圣書插圖畫。(有畫網(wǎng))
有別于孔代博物館其它豐富重要的收藏品,寶石陳列廳(Le cabinet des Gemmes)磚用于小型藝術(shù)品的展示。這里合計收集有345幅細密畫,其中有幾幅是琺瑯的,還有許多人像是畫在象牙上的。日期從十五世紀(jì)的布列塔尼女公爵、法國安妮王后(Anne de Bretagne,1477-1514,法王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的王后)時期,到十九世紀(jì)英國維多利亞女王(1819-1901)時代為止;除了有法國的國王和王后(亨利二世、亨利四世、路易十四),所有的歐洲皇室和王室貴族(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、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、波拿巴家族)的小畫像都可以找到。
在廳內(nèi),其它ABC吸引人的藝術(shù)作品,還有可以追溯到ABC帝國時期的布拉加(Braga,葡萄牙ABC重要的城市之一)的金圣體匣,以及命名為“大孔代”的的粉紅色鉆石(9.01克拉)。鉆石因為鑲嵌在大孔代親王的手杖把手而得名,于1926年10月被盜,現(xiàn)在展出的是替代品。
廊臺畫廊(la tribune)。(?Béatrice Lécuyer-Bibal)
這是收藏大師作品的地方?!袄扰_”(La Tribune)得名于弗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(shù)館畫廊(la tribune de la Galerie des Offices)。此畫廊同烏菲茲畫廊一樣具有六邊形的形狀和紅色的天鵝絨帷幔,帷幔上還有黃金裝飾。
廊臺畫廊(Salle de la tribune)玻璃天棚上的畫,反映了奧瑪公爵生活過的地方。(?Andre Pelle)
畫廊頂部有玻璃天棚用于采光,其上部裝飾有八幅1854年贏得羅馬大獎(Prix de Rome,一種的法國藝術(shù)獎學(xué)金)的畫家阿爾芒·伯納德(Armand Bernard,1829-1894)的繪畫,反映了奧瑪公爵生活過的地方。
華托(Watteau)的《愛神維納斯拿走丘比特的弓箭》(L'Amour désarmé)。(維基百科)
奧馬公爵將六邊形畫廊的兩面墻給了文藝復(fù)習(xí)時期,如薩塞塔(Sassetta,1392-1451)的杰作《亞西西的圣方濟各與貧困的婚姻》(Le mariage de saint Fran?ois d'Assise avec la Pauvreté,注:圣方濟各是方濟各會的創(chuàng)辦者,現(xiàn)任羅馬教宗取圣號為方濟各就是為了紀(jì)念這位圣人);一面墻給了17和18世紀(jì)的畫家,如桑普(Poussin,1594-1665,法國風(fēng)景及歷史畫家)、尚佩涅(Champaigne,1602-1674,法蘭德斯出生的法國巴洛克時期的畫家)、華托(Watteau,1684-1721)的《愛神維納斯拿走丘比特的弓箭》(L'Amour désarmé)和《田園樂趣》(Le Plaisir pastoral)、普呂東(Prud'hon,1758-1823,法國大革命時期古典主義風(fēng)格畫家,同時也是浪漫主義的先驅(qū));兩面墻給了19世紀(jì)的畫壇,讓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各占相對的一面。
華托(Watteau)的《田園樂趣》(Le Plaisir pastoral)。(維基百科)
《奧爾良公爵加斯東畫像》(Portrait de Gaston de France, duc d'Orléans,1608-1660),安東尼?范?戴克(Anthony van Dyck,1599–1641)繪于1634年。(維基百科)
紅衣主教馬薩林(Mazarin,1602-1661)肖像,米尼亞爾(Pierre Mignard,1612-1685)1658-1660年繪。(維基百科)
新古典主義的代表畫是由熱拉爾(Gérard,1770-1837)繪于1803年的《波拿巴畫像》(le Portrait de Bonaparte),完成于執(zhí)政府(le Consulat)時期,這幅波拿巴畫像很好地體現(xiàn)了拿破侖的身體特征,圓形面孔還有古典風(fēng)格的短發(fā),背景的雪山暗示著意大利鄉(xiāng)間。這是熱拉爾ABC標(biāo)有日期的畫像,他的成功多虧了皇帝。
熱拉爾(Gérard,1770-1837)繪于1803年的《波拿巴畫像》(le Portrait de Bonaparte)。(維基百科)
此外,還有安格爾(Ingres,1780-1867,法國古典派歷史畫、人像畫及風(fēng)俗畫家)的名畫《24歲自畫像》(Auortrait à l'age de 24)。安格爾是新古典主義的ABC后一位,他聲譽如日中天時,也正是古典主義面臨終結(jié),浪漫主義崛起的時代。安格爾反對浪漫主義,被視為是德拉克羅瓦﹝Delacroix﹞的概念對立者,他強調(diào)輪廓的完整和構(gòu)圖的嚴(yán)謹(jǐn),形成學(xué)院派風(fēng)格。
安格爾(Ingres,1780-1867)的名畫《24歲自畫像》(Auortrait à l'age de 24)。(?RMN)
這幅19世紀(jì)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自畫像,畫風(fēng)線條工整,輪廓確切、色彩明晰,構(gòu)圖嚴(yán)謹(jǐn),對以后諸多不同風(fēng)格藝術(shù)家的繪畫發(fā)展都有影響。
安格爾(Ingres,1780-1867)繪于1807年的《德沃賽夫人畫像》(Portrait de Madame Duvaucay)。(? RMN)
這幅《德沃賽夫人畫像》(Portrait de Madame Duvaucay)安格爾繪于1807年,是他ABC幅也是ABC漂亮的一幅女性畫像。德沃賽夫人是Alquier男爵(法國駐羅馬教廷的大使)的情婦,安格爾在羅馬的法國學(xué)院逗留期間畫了這幅畫。德沃賽夫人死前身無分文,安格爾又將這幅畫購回。安格爾一直夢想成為一位偉大的歷史畫家,不過他特別成功的是肖像畫。
安格爾(Ingres,1780-1867)的《海里出現(xiàn)的維納斯》(La Vénus Anadyomène)。(?RMN)
安格爾(Ingres,1780-1867)的《安條克和斯特拉托妮可》(La Maladie d'Antiochus 或Antiochus et Stratonice)。(?RMN)
浪漫主義的代表有歐仁?德拉克羅瓦(Eugène Delacroix,1798—1863,法國浪漫主義畫家)1839年繪的《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》(L'entrée des Croisés à Constantinople);保羅?德拉羅甚(Paul Delaroche,1797-1856)繪于1834年的《吉斯公爵被刺殺》(L'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);及阿里?謝弗(Ary Scheffer,1795-1858,荷蘭裔法國畫家)繪的《法國大外交家塔列朗畫像》(Portrait de Talleyrand)。
浪漫主義者喜歡從中世紀(jì)和文藝復(fù)興時期的戲劇化的情節(jié)中獲取靈感。德拉羅甚的這幅《吉斯公爵被刺殺》,描述了吉斯公爵于1588年在布盧瓦城堡被刺殺的事件,靈感來自梅爾貝亞(Meyerbeer,本名 Jakob Liebmann Beer,1791-1864,德國歌劇作曲家)的歌劇《胡格諾派教徒》,這就是為什么主角們一字排開,仿佛站在一個戲劇舞臺的原因。
《吉斯公爵被刺殺》(L'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),保羅?德拉羅甚(Paul Delaroche,1797-1856)繪于1834年。(?RMN)
故事是:亨利三世國王新登王位不久,感到深受大眾歡迎的吉斯公爵對他政治上有巨大威脅,遂設(shè)計要除掉政敵。1588年12月23日,國王邀請吉斯公爵到布盧瓦城堡商討治國大事,次日清晨天還黑著,毫無防范的吉斯公爵只身受邀來到國王臥室,剛一推門,他就立刻被沖上來的15名國王的貼身衛(wèi)士用亂刀刺死,吉斯公爵躺倒在國王床邊的血泊里。
德拉羅甚的繪畫代表的那一刻:亨利三世從他之前藏身的幕后現(xiàn)身,以親見他敵人的死亡,共謀者們都搶著沖到他的周圍;而吉斯公爵的尸體占據(jù)畫面的所有右面。這里的氣氛晦暗陰沉,充分表現(xiàn)了主題。也許報應(yīng)不爽,亨利三世國王自認(rèn)為其政權(quán)得到了鞏固。不料,兩年后他自己也被刺死。
責(zé)任編輯:德龍 相關(guān)文章
Copyright ? tuozhanm.com 京ICP備14001653號-1 _<a href='https://www.teamrater.com' target="_blank" >拓展訓(xùn)練</a>_<a href='http://www.dedecms.com/' rel=”nofollow”>Powered By DedeCMS</a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