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樣的題目,有幾個關(guān)鍵詞:“那一次”、“自己”、“決定”,考生要從自己曾有的生活經(jīng)驗中,回憶自己曾如何決定某一件事情,并且寫出這樣的決定,帶來怎樣的結(jié)果?!白约簺Q定”不一定是圓滿的大結(jié)局,也許恰好相反。但是,在決定“如何決定”的時候,每一個人都已經(jīng)給自己成長的機會。
一定也有很多考生,面對題目腸枯思竭,因為他可能根本沒有“自己決定”的經(jīng)驗。從小到大,父母撐著大大的保護傘,為他張羅一切。父母是“直升機”,總是在身邊盤旋不去。每一個行動背后,都有父母細膩的關(guān)照。假如是這樣的孩子,今年的考題對他來說,會是無法理解的境界。
《論語?篇》中,子路與冉有分別問:“聞斯行諸?”孔子卻給不同的“有父兄在”、“聞斯行之!”兩種不同的答案。因為子路個性沖動,而冉有卻十分的懦弱。所以,孔子希望子路“三思而后行”,卻希望冉有“勇敢的去嘗試”。
對于不同特質(zhì)的孩子,當父母說“你自己決定”時,也應該有不同的比重。正確的作法應該是,平時就得建立好親子之間商量、溝通、討論的管道,孩子能聽進父母的建言,培養(yǎng)出判斷得失的能力,并且有承擔后果的責任與準備。當這一切都準備妥當了,父母再決定“放手”程度的大小,這時,只要給予祝福的眼光,伴著孩子獨自嘗試?!?(http://zjstack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