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觀的人非常容易執(zhí)著于"意識形態(tài)"的解釋,
其實是因為更需要外界的認同來支持內(nèi)心的聲音 。
諮商里面對于"同理心"的定義在于,
如何能夠假設自己跟對方感同身受、也因此獲得信任。
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量此時的決策,
回過頭來思考這時候怎樣對于對方是"ABC的"
如果身邊有人從社工、心理諮商的教育體系出來,
會很明顯的感覺到所謂的"同理心"訓練后的成果。
但真正的問題是-
人的意識本身就是一種主觀,
就算試著去達成"同理心",
也不過是建立在自我認知的架構去解讀對方而已。
造成諸如社工、諮商師讓個案覺得" 你又不了解我....." 的窘境。
因為"模擬出來的感同身受"和"真的感同身受"差異很大,
就算受過話術訓練,非言語層面仍會漏餡,
人與人之間要達到真正"同理心"其實是非常困難的。
實際上,
同理心只是一個"個人感受"
就如同"善良"這種詞彙是個人一廂情愿的價值判斷一樣,
同一個情況拿給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主觀認知產(chǎn)生。
主觀的人非常容易執(zhí)著于"意識形態(tài)"的解釋,
其實是因為更需要外界的認同來支持內(nèi)心的聲音 。
對于客觀觀點而言,
意識形態(tài)根本沒有實質(zhì)意義,
因為這些價值本身就是因人而異,沒有所謂的"正確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