遺憾的是,有很多家長千方百計躲避孩子的問題,或者敷衍了事,甚至信口開河,孩子的創(chuàng)造力不可能被挖掘出來,不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就是萬幸了。
有人說中國文化是沉默文化,中國的傳統(tǒng)教育,也偏好“慎于言敏于行”的孩子,因為據說圣人也是不愛吭聲的。
宇華小時候有一個不同于其他小孩子的愛好——喜歡看墻。
院子里,墻壁上繞滿了青翠的爬山虎,那時,大家喜歡在傍晚時候,拿出馬扎,扎堆聊天。
媽媽也常帶著小宇華參加這樣的聊天會。
大人聊天起勁,小孩子在旁邊也玩得開心,只是常常宇華和小伙伴玩了一會,就盯著墻上的爬山虎發(fā)楞,一臉的迷惑。
媽媽過去問,孩子的問題也就來了:
“媽媽,看,那片葉子怎么和旁邊葉子的顏色不一樣???”
“順著那根繩子(其實是藤,她還不會說),是不是到了海東家?”
“爬山虎,它認識動物園的大老虎嗎?”
……
這樣的問題多了,一般人會覺得煩,這個小孩子怎么這么煩人?
宇華的媽媽不一樣,回來的路上,就和宇華接著上面問題,聊起天來,
“爬山虎,不是大老虎,它是一種植物?!?p> “和花、草、大槐樹一樣的嗎?”
“對。大老虎呢,生活在大森林里,知道世界上ABC的老虎在哪里嗎?宇華?!?p> “在中國嗎?”
“對,在咱們的東北,叫東北虎。”
“東北虎,媽媽!”
這樣的對話,看似很簡單,但往往是順著孩子的思路來進行。如此的月光散步,孩子開心,媽媽也是甜滋滋的。
愛提問題在3-6歲的孩子中是一個很典型的行為表現,好問的孩子常常讓大人覺得很麻煩,而且往往是越小的孩子,越愛問,問題越刁鉆。
這些問題,對孩子來說是這個世界的全部,對于大學畢業(yè)的媽媽來說很簡單,可貴的是她的那份耐心,不厭其煩地解答孩子的問題。
在這點上,不同的家長處理的方式也不一樣。
這時的孩子是好奇心勃發(fā),同時又開始與身邊的人和物發(fā)生關系,進行情感和資訊上的交流。粗暴拒絕孩子的一個問題,實際上是拒絕了他的好奇心,同時給孩子一個信號:這個世界是粗暴的,不夠開放。
這些種種的鍛煉,實際上是給小宇華創(chuàng)新的世界打開了大門。
當孩子提問題的時候,幫助他學會自己思考,是ABC有益的。每一個“為什么”都是孩子對事物的緣由或目的的想象,每一個“怎么樣”都是孩子對事物發(fā)展過程與機理的思考。孩子問“是什么”時,父母往往可以隨口解答,但當孩子進一步探求事物之間的關系而提出“為什么”時,就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、知識經驗、深入淺出地給予解釋,甚至有些問題可以暫時不要回答,而是提出建議,讓孩子去觀察和動手驗證,這樣收效會更大。有條件的話,可多給孩子創(chuàng)造些親身體驗的機會,如在節(jié)假日帶孩子去旅游,讓孩子觀察各種自然現象,增長各方面的知識。在睡覺前,父母可以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,或讓他們看一些畫冊、兒童讀物等,并從中提出問題,讓孩子思考、解答。使孩子的想象力更豐富,眼界更開闊。
不管什么樣的辦法,家長在孩子的問題面前,如果想退避或者糊弄的時候,都需要問自己一聲:“還怕給孩子問倒嗎?”@
(http://zjstack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