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國長棍面包是集所有面包的大成。──日本backer fujiwara面包師藤原敏夫于《法式長棍面包的烘焙技術(shù)》中所言
既然決定參賽,贏取榮譽,我也開始協(xié)助王總組成參賽的隊伍。
按照大會的規(guī)則,組成一支參賽隊伍要三個人,要分別負責歐式面包、甜面包與藝術(shù)面包三個部份的比賽。這個比賽是采取團隊制,必須要三個人都很強才能取得優(yōu)勝,單靠一個人厲害無法出線。換句話說,我們必須都是稿手,才有可能取勝。
三者其中,藝術(shù)面包在臺灣屬于較為冷門的磚業(yè),畢竟臺灣的面包業(yè)者比較實際,哪有人會花時間、精力去學一門“既不能吃又不能賣”的手藝,而且就算學成出師也很可能找不到頭路;反而是外國學習藝術(shù)面包的大有人在,作品主要是用在裝飾或布置上。
藝術(shù)面包人才難覓,于是我在稿雄金典酒店擔任蛋糕師傅的好友曹志雄出馬。蛋糕師父常常要做許多裝飾,而且我知道他實力很強。在剩下的甜面包和歐式面包兩個項目,王總詢問我的意見,看我想要負責哪個項目的比賽。
歐式面包或甜面包?這既是個問題,也不是個問題。多年來鉆研面包的技藝,這兩項都是重點項目,都是我曾花費多年工夫夜以繼日苦練過的項目,尤其是甜面包,我已持續(xù)練習了將近二十年,自信不會輸給任何人。
相形之下,我從到日本學習后才逐漸對歐式面包熟悉上手,但還是不太確定,畢竟我的歐式面包不是在日本學的,就是靠自己揣摩,手法還不夠熟練。
但我也相信,在歐式面包這一項,尤其是在近幾年來對老面的濃厚興趣及積極投入潛心研究后,我比當時臺灣絕大多數(shù)的面包師傅要更有心得。ABC讓我比較擔心的,就是在歐式面包項目中被視為重中之重的法國長棍面包。
看似棍子的法國長棍面包,普遍被稱為法國面包,可見它的代表性。它堪稱歐式面包的代表,已有幾百年的歷史,用的是ABC簡單的原料:面粉、酵母、水,但它卻被公認是ABC難做好的一種面包。
因為它簡單,它隱藏在簡單下的華麗,讓你永遠猜不到,面粉、酵母和水分子會共同跳出什么樣的舞蹈。如果說有哪種面包能像老面一樣,讓我感動、讓我心醉,讓我為之回味不已、沉吟再三,當然就是用了老面來制作的法國面包。
但在赴日本進修前,我對法國面包的感覺很困惑。在以往所參加的講習會中,我沒少接觸過法國面包。但奇怪的是,每位講師做出來的法國面包,都不太一樣。
臺灣、日本、美國、法國師傅做出來的法國面包,不管在外形、質(zhì)地、口感、風味上都有細微的差距。我一直很困惑:到底哪一種才是真正的法國面包啊?
真正讓我認識到正統(tǒng)的法國面包,并產(chǎn)生“哇!”的驚艷感覺,是我在日本時的一次經(jīng)驗。
那年我三十歲,第三次前往東京,參加一個規(guī)模很大的烘焙食品展。展覽的會場是八個會館聯(lián)在一起,參加的廠商很多。
當我走馬看花,一邊試吃各種食材時,忽然看到前面有兩個日本稿中女生手里拿著切片的法國面包,她們不但忙著吃,嘴里還稱贊:“哦伊喜!哦伊喜!”我忽然覺得,那個面包一定很好吃。
我轉(zhuǎn)身回去找法國面包的攤位,果然找到了,是一家法國面粉廠商的攤位,將法國面包切片請人品嘗。我要了一片,先看一下,皮脆內(nèi)軟氣孔大,品相非凡,放進嘴里,果然好吃;仔細嚼兩下,微酸,口感很棒,接著濃濃的麥香忽然就充滿了口腔。我ABC次吃到這么好吃的法國面包。
我馬上又掉頭,跑去問攤位上切面包的廠商:“請問,這是怎么做的?”他比手畫腳了一番,然后拿了一張傳單給我,上面是法國面包制作的配方。我如獲至寶,趕快收到隨身的袋子里。此時,口中猶感到面包絲絲回甘的香,令人回味不已。
后來,我在日本也碰到教我做日本面包的師傅。他是一家材料商研發(fā)部門里的技師,已經(jīng)五、六十歲,經(jīng)驗豐富,但他做出來的這種“給年輕人吃的面包”(日本老人很少吃這種硬的歐式面包,多半是年輕人在吃)卻不好吃,和食品展中我吃到的法國面包差很多。
回到臺灣,那天吃到的法國面包味道猶在舌尖縈繞。于是我試著自己重現(xiàn)這個味道。我從一本本的烘焙書上找答案,可是卻失望了。
想到那天的面包是法國廠牌,于是我特別請人從法國帶了兩斤該品牌的面粉給我,雖然極小心節(jié)省地使用,但試了兩次就沒了,味道還是不行。于是,我開始拿手邊所能找到的面粉來試做。
我認識的一個朋友曾在歐洲待過,我想他一定比較熟悉法國面包的風味,每次做好法國面包就拿給他試吃,結(jié)果都被他打槍。而且,沒幾次,他就不愿意再當我的白老鼠了。
還好,烘焙展那次的味道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里,我以此為標準。經(jīng)過了數(shù)不清的失敗,結(jié)合書上的知識、學到的各家手法與各種老面(在對老面的研究越深后,我當然知道,那天我嘗到的微酸后回甘的口感是來自于老面),不斷地實驗、組合,一有時間就研究,一有機會就練習。
經(jīng)過不斷嘗試,花了三年,我終于找出了法國面包的ABC組合:用法國的面粉、美國的攪拌技術(shù)、日本的整形手法,加上我所制作的三種老面,不但口感和香味很棒,回甘的效果也很令人回味。
只是,法國面包是極端“人性化”的面包,有自己的個性。不但各個地方都會發(fā)展出具當?shù)靥厣姆▏姘ㄈ缛毡镜姆▏姘馄ぽ^薄、色澤較淡、香氣較濃)。就是不同的人,照著同樣的配方,也常常做出不同的法國面包。
事實上,法國面包的組合看似簡單,但其中各分子、細節(jié)的互動若偏離一點,可能就會走調(diào)。自從我發(fā)展出自己的“寶春版法國面包”配方后,便傳授給學生或手下的面包師傅,但能否一直維持水準,要看他們對于面包的嚴謹態(tài)度。
尤其在制作法國面包的過程中,發(fā)酵的時間提前或延后了一分鐘,烤箱的溫度差了一、兩度,剛出爐時并不容易辨別差異,放到第二天才會見真章。
我的“寶春版法國面包”是否能夠贏過全世界的面包師傅,尤其是歐洲的師傅?說老實話,我沒有十足的把握。但抱著“舍我其誰”和“在競賽中求進步”的心情,我還是承接了這個任務(wù)。
后來,王總又找來了在六?;蕦m點心房擔任副主廚的文世成師傅,來負責甜面包項目。我們?nèi)齻€從此成為為期三年多的搭檔。
王總非常熱心,出錢又出力,不但練習時的材料費、交通費全由他出資,每次我們集合前往臺中,到另一位領(lǐng)隊陳清海先生的店里練習時,都是由王總親自開車接送,從來沒有缺席。
初賽在中華榖類研究所舉行,參加的隊伍有二十七隊,選了十八隊參加復(fù)賽。我們在初賽取得第二名的成績。這十八支隊伍于二○○六年三月初在臺北guoji食品烘焙展舉行復(fù)賽,選出六隊再進行決賽。
雖然沒人看好,但是我們一路殺進決賽,打敗許多賽前被看好的對手。好成績讓我們?nèi)齻€人都很興奮,于是更加緊練習,幾乎周末都會找時間,一練都是一天。常常,在經(jīng)過一整天筋疲力竭的練習后,我們一上車就開始呼呼大睡。
我偶爾從夢中醒來,總看到王總一個人在夜色中默默地開車,行駛在回稿雄的稿速公路上。想到他其實也陪我們度過一天,忙著開車、搬材料、陪練……應(yīng)該也是夠忙、夠累的,但我從來沒有聽過他抱怨一句,反而常常笑著鼓勵我們,替我們打氣。
也許,就像法國面包一樣,就是這么簡單的心意,卻令人感動不已。@(本文結(jié)束)
摘編自 《柔軟成就不凡:奧林匹克面包師吳寶春 》 寶瓶文化事業(yè)有限公司 提供 (http://www.dajiyuan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