疏離,真的會造成那么大的傷害嗎?在我與孩子相處的環(huán)境里,我看到下面幾個例子:
有一個孩子,時常與空氣談笑,有時對著天空生氣的揮拳頭,經(jīng)常控訴說某同學要打他,很像電影‘A Beautiful Mind’中的‘John Nash’,同學都說他瘋了,不管上課、下課但見他形單影只。
另一個孩子,男生,滿腦子敵意,指甲留得尖長做為武器,誰讓他看不順眼,五爪功就順著對方的臉直直落下,同學怕他怕得要命,大家躲他躲得遠遠的。
還有一個孩子,總見他沉著一張臉,話極少,點頭、搖頭是他ABC常用的肢體語言,可是經(jīng)常無預警的生氣,一生氣就破壞東西、推倒桌椅,總見他離群索居,有時會看到他禁不住偷瞄別人。
也有這么一個孩子經(jīng)常把自己和環(huán)境隔離,情境中的他人在進行什么,仿佛事不關己般,人雖在而心卻不在該時與該地,眼神空洞而迷茫。
很驚訝嗎?有這么些孩子有不同的問題在,而不是我們所想像的無憂無慮的童年。之所以這樣,我們可以推測一百個原因,家庭問題、生理問題、心理問題……,而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確實和人的互動品質(zhì)很差,不管是被動地被人拒絕或主動地與人隔離。從孩提開始就無法找到相知的友伴,這就是人際疏離的開端。
被拒絕、被忽視孩子的比例,用某一種社會工具測量,可找出約占全體的16%,這些孩子被認為較容易產(chǎn)生憂郁、低自尊以及行為問題,而且,根據(jù)許多研究顯示,兒童期同儕關系差,則一直到成人的社會交往,人際問題仍會延續(xù)地存在著。
是的,人習慣于透過別人的眼光來評價自己,既然沒有人給予關注與欣賞,這個人會自認是非常差勁的,當存在顯得一點價值也沒有時,那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。
青少年時期正是需要同儕支援的時候,在環(huán)境中找不到趣味相投的好朋友,當有同病相憐者,正如茫茫大海中共乘一艘船,彼此產(chǎn)生互相依靠的感情,或許也正因如此,才會相約集體自傷自殘。
況且,現(xiàn)在青少年缺少與人交往的機會,經(jīng)常面對的是沒有情感溝通的電腦與虛擬的網(wǎng)路世界,不真實的、漂浮的心靈里,填滿了空虛、孤單、落寞與不被了解,當與生命真誠的本質(zhì)愈離愈遠,也愈不知珍惜其可貴。
發(fā)生如此悲慘的事件,是我們都不想看到的。據(jù)說,自殺者在自殺之前會不斷回想生命中的瑣事,如果他想不起一點溫暖的、正面的事曾經(jīng)在他生命中流轉(zhuǎn),那么他肯定會走上絕路。
這樣看來,在生活的周遭,若能經(jīng)常流露著良善的氛圍,或許能挽救生命于無形;相反地,若人與人之間惡眼相對,相互排斥,那就是整個社會的疏離了,真不知屆時人要如何生活于其中!@、
(http://zjstack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