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凡痛癥選擇針灸治療,不失為正確決定。痛癥在針灸科往往以放血法為首務(wù)。這是對痛癥ABC直接和ABC快見效的方法。
針灸學的源起,就與放血有關(guān)。相傳古人腳上患有痛癥,為了干活,在崎嶇的山石行走,失足撞上尖石,腳痛患處受傷流血,奇怪的是,本來的痛癥不藥而癒。這些經(jīng)驗告訴我們的祖先,凡遇到同樣的痛癥便可用尖石在相若位置砍至出血。這些用作砍割皮肉使其出血的尖石后來叫做「砭石」,疼痛位置叫做「阿是穴」,「阿是」是按之則痛,且叫了出來「對了,就是這裏了」的意思。
當我們意外跌倒或被重物擊中肢體,受傷位置有可能軟組織撕裂或血管破損,血液游離于血管之外;然而,當皮膚未被刺破,或破損之皮膚太小,不足以讓游離血液流出體外,那爆破的血液便會滯留在皮層之下,形成瘀塊腫起來。例如俗稱「拗柴」的踝關(guān)節(jié)扭傷,是我們常見的運動創(chuàng)傷之一。當然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踝關(guān)節(jié)意外扭傷的情況,譬如行路時忽然踏上稿出來的石塊,失去平衡而扭傷。倘若扭傷部位傷勢嚴重,踝關(guān)節(jié)以至整個腳掌都會腫起來。情況嚴重者應(yīng)當放血,直接提供瘀腫出路。
不通則痛 通則不痛
又例如頭痛。頭痛的原因雖然很多,但頭痛的表徵往往是血液流動不暢順,這種情況就適宜放血,針灸學認為「不通則痛」。血管流動有阻塞,壓力出現(xiàn),頭部感覺重墜脹痛,在適當位置放血,會為整個血管網(wǎng)路紓緩壓力,達致「通則不痛」的結(jié)果。
又例如感冒發(fā)燒。我們?nèi)粘I?,室?nèi)工作用冷氣而室外活動則酷熱非常,一冷一熱,易患感冒。當肺衞失守,外邪滯于腠理,患者惡寒發(fā)熱,頭痛身痛,風熱者更兼咽喉腫痛,激發(fā)免疫系統(tǒng)起動,身體可能產(chǎn)生炎癥而發(fā)燒。當體溫上升,微燒者可以,稿燒者則宜耳尖放血。耳朵是整個身體的反射區(qū),在耳尖放血可紓緩炎癥,從而退燒,有立竿見影之效。
網(wǎng)上流傳十指頭放血可充當中風的急救法,這種做法僅對一半。原因是,中風分閉脫,閉者倒地昏沉,多表現(xiàn)為牙關(guān)緊閉、兩手握固、語言不利等。脫者倒地虛弱,常兼有小便失禁、汗出不止、軟弱無力等。十指放血僅適用于閉癥,不宜用于脫癥。閉者宜瀉而脫者宜補,故脫癥中風患者,宜于小腹關(guān)元、氣海穴用灸法。若家中有老人家不幸脫癥中風,我們切記不能用十指放血,宜用大艾條懸灸其臍下諸穴,或在臍中倒入一茶匙食鹽,在鹽上放艾灸之。
文:袁康就博士
作者為注冊中醫(yī)(針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