贊揚良好的品格
那么如何培養(yǎng)孩子關(guān)愛他人的品行呢?贊揚被認為是ABC有效的方法。
研究顯示,要強化孩子關(guān)愛他人的行為,贊揚比獎勵更為有效。獎勵可能會讓孩子誤以為,只有在自己能得到好處時才對人友善,而贊揚卻能傳達出一種信息,那就是關(guān)愛他人行為的本身就是ABC有價值的。
心理學研究表明:適當贊揚孩子對塑造兒童行為和培養(yǎng)其良好的品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。
南樂縣小學教師郭紅昌認為,贊揚的事越具體,孩子對好行為的認知就越清楚,且重復此行為的可能性越大。在這方面,一是不要拖延,別錯過表揚的ABC時期;二是不能只表揚人格而不表揚具體行為。孩子點滴小事做得好,由于獲得師長的贊揚也可使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品格。
但是贊揚孩子的行為真的是ABC有效的嗎?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稱贊品格比贊揚行為更有效。
據(jù)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研究人員瓊?E?格魯塞克(Joan E. Grusec)和艾麗卡?雷德勒(Erica Redler)研究了稱贊慷慨行為和稱贊慷慨品格,分別會產(chǎn)生怎樣的影響。一群七、八歲的小孩兒贏得了彈子球,把其中一些捐給貧窮的小孩后。研究人員隨機地向孩子給予不同類型的表揚。
對于其中一些,他們表揚了行動:“你把一些自己的彈子球給了窮孩子,這樣做真好。是的,這是一件善良、幫助人的事?!睂τ诹硪恍麄儎t表揚了行為背后的品格:“我覺得你是那種只要能做到,就會幫助別人的人。是的,你是一個很善良、樂于助人的人?!?p>兩個星期后,再有給予和分享的機會時,那些品格受到稱贊的孩子,要比行為受到稱贊的孩子慷慨得多。稱贊孩子的品格,能夠幫助孩子們把慷慨內(nèi)化為自身認同的一部份,孩子們認為自己是一個樂于助人的人。
批評不良行為
除了贊揚孩子的良好品行之外,家長應如何批評孩子錯誤的行為呢?
英國教育家洛克說:“父母不宣揚子女的過錯,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,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,因而更會小心地去維持別人對自己的好評;若是你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,使其無地自容,他們便會失望,而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,他們愈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(jīng)受了打擊,則他們設法維持別人的好評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?!?p>實際情況正如洛克所述,孩子如若被父母當眾揭短,甚至被揭開心靈上的“傷疤”,那么孩子自尊、自愛的心理防線就會被擊潰,會產(chǎn)生羞恥感,這對糾正孩子的錯誤沒有幫助。
《紐約時報》的報導說,孩子們造成破壞時,他們通常會感受到兩種道德情感中的一種:羞恥感或負罪感。
羞恥感似乎表明“我是個壞人”,而負罪感則是“我做了錯事”。羞恥感是對核心的自我做出的消極判斷,這種情感破壞性極大:羞恥感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渺小、毫無價值,他們的反應要么是對目標發(fā)起攻擊,要么是地逃脫當時的狀況。與此相對比,負罪感是對一種行動做出的消極判斷,可以通過好的行為彌補。孩子產(chǎn)生負罪感時,當他們理解到被他們傷害的人的感受時,會打算糾正錯誤。
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關(guān)心別人,在他們行為不當時,家長需要教育他們?yōu)榇硕鴥?nèi)疚,而不是因此而羞恥。
對于做錯事的孩子,與其訓斥,不如表達自己的失望,向孩子解釋為什么他們的行為是錯的,這種行為將如何影響他人,并告訴他們?nèi)绾巫霾拍芨淖兙置?。這種做法能使孩子形成行為判斷標準,培養(yǎng)他們?yōu)樗酥氲?a href='http://zjstack.com/neixun/zhguanz/chuangxinsiwei/' target='_blank'>思維和對他人的責任感,以及道德認同感,這種認同感有助于他們成為樂于助人的人。表達失望的好處在于,既向孩子表達了你對不良行為的不認可,又傳達了對孩子能夠改正錯誤的期望:“你是一個好人,即使你做了一件壞事,我依然相信你能做好?!?p>成人行動的影響力相當重大
無論贊揚良好的品行,還是批評錯誤的行為,都是在孩子作出行為之后,是被動的。如何主動地在生活中培養(yǎng)孩子關(guān)愛他人呢?研究人員認為身教是ABC直接而有效的方式。
父母是孩子的鏡子,孩子是父母的影子。只有富有愛心的父母,才能培養(yǎng)出富有愛心的孩子。孩子時時刻刻把父母作為自己的榜樣,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,身教重于言教就是這個道理。因此,父母平時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,做到孝敬老人、關(guān)心孩子、關(guān)愛他人、樂于助人等,讓孩子覺著父母是富有愛心的人,自己也要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。
因為關(guān)愛是一種后天強化的行為,只有父母提供了榜樣,孩子才會去模仿,進而轉(zhuǎn)化為自發(fā)的行為。
據(jù)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心理學家J?菲利普?拉甚頓(J. Philippe Rushton)做了一個實驗,測試成人行為對孩子的影響。拉甚頓給140名在游戲中獲勝的小學和中學年齡的孩子發(fā)放了紀念品,他們可以把所有紀念品都留給自己,或者把部份紀念品捐給一名貧困的孩子。首先,他們讓孩子們觀看了一個實驗者以教師的身份,分別表現(xiàn)出自私、慷慨的行為,之后這名教師又向孩子們宣講慷慨大方的價值觀。
結(jié)果顯示,當成人表現(xiàn)自私時,即使宣講了慷慨大方的價值觀,兒童仍然會表現(xiàn)的自私。孩子們在觀察到成人的自私行為后,捐出的紀念品都會較少。
當成人慷慨解囊時,不管慷慨的價值觀是否得到了宣揚,學生們捐出的紀念品都一樣多,他們捐出的紀念品都比基準水平稿出85%。當成人的舉動慷慨時,即使他們隨后宣揚了自私的價值觀,學生們捐出的紀念品依然比基準水平稿出49%。
這實驗表明,兒童不是通過傾聽身邊榜樣的言辭,而是通過觀察他們的行動來培養(yǎng)慷慨品格的。
(責任編輯:李曉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