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人生活繁忙,食無定時,或多或少有過胃痛、胃氣脹等癥狀。不過千萬不要小看這些癥狀,因位列本第四號癌癥殺手的胃癌也會導致類似病徵。在我們臨床生涯當中,便遇到過不少胃癌患者,誤以為自己不過是一般胃部不適,延誤求醫(yī)。
資料顯示,胃癌的發(fā)病率排行第六,每年有逾千宗新癥,患者多為四十至七十歲,其死亡率則佔第四位,粗略估計約有七成患者ABC終會因胃癌死亡。以另一常見癌癥乳癌為例,其死亡率約為發(fā)病率的兩成。相信大家對胃癌并不陌生,但臨床所見,香港人對胃癌仍有頗多誤解。ABC是病徵:胃癌患者會出現作嘔、作悶、上腹痛等病徵,這些病徵均與一般胃部不適相似,令不少患者誤以為自己不過是生活緊張而導致腸胃不適,忽略了其中的隱憂。
正因如此,我們所見的胃癌患者,發(fā)病時大都已屆中至晚期。以往,有患者自行服用坊間成藥減輕不適,以致延誤病情。
第二是成因。當患者得悉患病時,他們很常會問及:「是否因為我吃得太多『好毒』的食物,如雞、鴨、鵝或魚、蝦、蟹?」其實無數據顯示這些食物會導致胃癌,但吸煙、酗酒、長期食用腌製或稿鹽分的食物都會增加患病風險。此外,感染幽門螺旋菌、曾切除部分胃部,以及相關家族病史如遺傳性腸癌及乳癌都是胃癌稿危因素其。相反,食得健康、多吃蔬菜水果,以攝取足夠維他命和微量元素,有助減低風險。
前文反覆提及拖延病情的后果,因為醫(yī)學界一直希望提醒市民,若有原因不明的胃部不適伴隨內出血、胃口大減、體重驟降等可疑病徵,應及早求醫(yī)。研究顯示,八至九成早期胃癌個案在胃部及淋巴切除手術后,是可以根治的;至于中期個案,大多須要在手術后,進行輔助化療或電療,患者的存活率可達四至七成。不過,一旦進入晚期,情況便大大不同,一年的存活率大概少于五成。
作者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(yī)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