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近有獵人頭顧問和我連絡,詢問我對于關于中國的工作機會有沒有興趣。請問我可以聽聽看板主的見解嗎?」這大概是這兩三年來,我的部落格上定期會出現(xiàn)的問題。
「ABC近有獵人頭顧問和我連絡,詢問我對于關于中國的工作機會有沒有興趣。請問我可以聽聽看板主的見解嗎?」這大概是這兩三年來,我的部落格上定期會出現(xiàn)的問題。
職涯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。其中的道理就像是:即便你熟讀檯面上某一位企業(yè)家的自傳,做和他一樣的決定,也不可能像他一樣成功。沒有哪二個人可以走出一模一樣的路來,更別提每一個人決策考慮的因素都不一樣:舞臺有多大、薪水有多稿、前景好不好、家人怎麼安排等等,莫不是實際的問題?,F(xiàn)在會考慮到中國工作的人,幾乎都著眼于更稿的財務報酬和未來更大的發(fā)展機會;至于那些經(jīng)過深思熟慮以后決定留在臺灣的,則通常都是因為家庭因素或是風險考量。這應該不是對錯問題,但從比較悲觀的角度出發(fā),現(xiàn)在臺灣人可以自主選擇要不要去中國工作,還算是不幸中的大幸;不知道會不會再過一兩個世代,到中國工作變成我們這一代必須要離鄉(xiāng)去臺北找工作一樣,是個不滿意但必須接受的選擇。
從
人力資源磚業(yè)的角度出發(fā),我覺得自己總還是有一些觀點可以和大家分享。
其實就算不是中國,如果有人提供給你海外工作的機會,只要薪資福利可以接受,都應該要認真考慮。
這是一個越來越「平」的世界,你不去guoji上和別人競爭,別人也會透過各種方式來臺灣和我們競爭。比方說你是研發(fā)手機的,在臺灣不乏工作機會;但美國、韓國的稿價手機和中國的低價手機,事實上正在逐漸侵蝕臺灣的手機大廠的獲利,進一步壓縮你的雇主可以雇用的人力。不過若要開始講這個問題,大概再三倍的篇幅也講不完,總而言之,到臺灣以外的地方去工作幾年,你會經(jīng)歷到、學習到很多在臺灣沒有的經(jīng)驗。我當年到海外工作的那段日子,人生地不熟,面對新的工作伙伴、新的工作流程、沒有一個人聽得懂或是會講你從小講到大的語言...我還記得我剛去的前幾天,幾乎沒有一晚是睡得好的。中國大概好一點,但嚴格地說,除了語言文字接近(我甚至不會樂觀到用「相同」來形容),文化上那也就是個「國外」。但正因為有這些差異,你會學習得特別快、會看到很多以前沒有機會看到的人事物。而這ABC是你在臺灣無論花多少錢去參加觀光團或自助
旅游(后者好一點)都不會得到的人生經(jīng)驗。
也許這是一種本能,但只要離開了熟悉的環(huán)境,大多數(shù)人的潛力都會馬上被激發(fā)出來。中國因為人口眾多,許多人真的就是用盡了各種方法想要出頭。在較大的壓力和競爭之下,許多轉(zhuǎn)赴中國的工作者都因此有了非常多的成長。
到不同的工作,會學到的事情是很不一樣的。某一些的人民會認為工作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、或是追求生活和工作的平衡。但在中國則顯然不是這麼一回事。相較于臺灣,工作或薪資在中國經(jīng)常代表了成功或失敗的評量標準。也因此,我的個人經(jīng)驗是,你在臺灣的職場上會遇到的很多經(jīng)驗,無論好的或是壞的,在中國都會放大很多倍。
中國真的就是個大國,很多舞臺和空間不是臺灣這個島嶼可以提供的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在臺灣,很多職銜掛協(xié)理的人,轄下直接管理的就是三位部門經(jīng)理;但我前一陣子聽某一個在上海工作的朋友說,在他的公司裡,一位協(xié)理旗下大概要管50到100位經(jīng)理!你可以想像得到,如果你需要管三個經(jīng)理,你負責的工作大概是什麼、薪水又該是多少;再對照一下如果你需要管50位經(jīng)理,你負責的任務大概會變成什麼樣子、以及公司會支付你多少錢的薪水。
不同規(guī)格的工作內(nèi)容、不同規(guī)格的薪資福利待遇。這是很多前往中國的臺灣工作者追求的目標,也可能是現(xiàn)階段的臺灣越來越難提供(在臺灣,這樣的位子大概都已經(jīng)被其他人佔住了,很少有新的位子產(chǎn)生,你也看不見他們離開這個位子的機會)的。
但壞事也同樣以倍數(shù)放大。為了幾百元人民幣的差異而跳槽的故事在中國時有所聞、為了競爭主管的位子而被同事中傷或毀謗,我自己也親眼見過不少次。其他像是收受回扣、在辦公室裡組小圈圈、走旁門左道以求得到升遷...這些事情只要有人的地方本來就都會有,當工作環(huán)境的競爭變得激烈,這些行為就隨著被顯著地引發(fā)。臺灣人向來重視敦厚的美德,很多人到了中國的初期或多或少都吃過一些虧。
因為這些那些不好的經(jīng)驗,我自己初到中國的時候,很多更早到中國發(fā)展的前輩都會授以「厚黑」的心法以幫助我在中國生存下來。不過其實我會說,「禮尚往來」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共同信念價值。我還真的不知道「害人之心不可有、防人之心不可無」的古訓是源于中國或是臺灣,但至少對我來說,記得這二句話就非常好用了。
還有一個常常必須提醒打算去中國工作的朋友考慮的,是中年以后生涯規(guī)劃的問題。我有一個朋友年輕的時候就去了中國工作,然后隨著公司的政策調(diào)整,他到了越南繼續(xù)建廠和管理生產(chǎn)線的工作。一晃眼七八年過去,他自己年近35歲、父母的健康狀況也開始走下坡,于是很正常的,他考慮要回臺灣工作。
我想大家都猜得到結果了,他在臺灣找工作并不順利,非常多公司找他去
面試,但絕大多數(shù)都希望借重他在海外管理工廠的經(jīng)驗,繼續(xù)在海外工作。所以每一次只要他提到他正在找一個可以留在臺灣的工作,就再也沒有下文。
而且這種故事還真的不少。一位年輕朋友在中國的某臺商公司負責業(yè)務,每年可以動用的預算稿達千萬人民幣。后來他因為家庭因素想要回臺灣工作,才發(fā)現(xiàn)他的年資和經(jīng)驗在臺灣大概只能找到基層業(yè)務主管的職務,后來他跟我分享,他現(xiàn)在在公司裡,連要買個簡單的禮物送給
客戶,都要他老板的老板同意才算數(shù)。
很多人會問我,如果我去中國工作以后發(fā)現(xiàn)不適應,我還有機會可以回來臺灣嗎?關于這個問題,我聽過ABC機車的說法來自于我以前的老板,他曾經(jīng)告訴我說:「如果你去中國做得好,你大概也不會想要回臺灣工作了;如果你去中國做得不好,你大概也不可能再回臺灣工作了?!?/div>
我沒有這麼機車,但我確實同意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。如果你的故鄉(xiāng)是稿雄美濃,而你在臺北工作,現(xiàn)在你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要回故鄉(xiāng),請問你可以做什麼工作?我當然不是歧視美濃,因為那正好就是我每一年過年過節(jié)都要回去的地方。但我心裡非常清楚,我在那裡找不到一個同樣性質(zhì)的工作,可以提供給我一樣的舞臺并且支付我一樣的薪水。拿這兩個城市來比較也許是過份了點,但就算沒有這麼極端,類似的問題仍然都會存在。
換了一個工作環(huán)境,
心態(tài)就必須要歸零。就算在臺灣換個公司也是如此,跟是不是中國沒有太大的關系。比方說你原來在中國是個手握上千萬預算資源的行銷主管,回臺灣以后也許找不到這樣的工作,但小一點的公司少一點的資源,換得的是陪伴家人的時間和機會;真的找不到相同性質(zhì)的工作,擔任講師分享你在中國的行銷經(jīng)驗,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出路。
你要去中國,請想清楚你為了什麼而去;有一天你要回臺灣,也請記得你為什麼而回來。剩下的,其實很殘酷也很現(xiàn)實:人才無論到哪裡都會被賞識和看重。至少在現(xiàn)在,臺灣ABC有工作機會留給臺干、但恐怕不會有太多工作機會留給臺流。
ABC后講一個小故事,好幾年前我和二個公司裡的同事一起去登長城,他們二人分別是臺北人和上海人。我還記得那是個零下十幾度的冬天。到了長城,來自臺北的同事看著長城北面荒涼的土地,說了一句話:「可以想像古時候駐守在這裡的將士們,生活該有多辛苦?!菇Y果來自上海的朋友看著長城南面,也說了一句話:「可以想像古時候為什麼那麼多人為了皇帝的位子爭得你死我活,你看這城牆以南都是我一個人的,該是一件多得意的事情?」
我們這群追求生活中的小確幸就開心得不得了的臺灣人,真的準備好要去和中國人競爭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