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是中國歷史上ABC長壽的皇帝,他享年89歲,在位60年,經(jīng)歷了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和嘉慶四個朝代。乾隆帝有一套長壽養(yǎng)生秘訣,「齒常叩」(即叩齒)便是其中之一。唐代養(yǎng)生大師孫思邈曾說:「清晨一盤粥,夜飯莫叫足。撞動景陽鐘,叩齒三十六?!惯@可見叩齒在養(yǎng)生學中之重要性。古醫(yī)書載:「百物養(yǎng)生,莫先口齒」。牙齒具有支撐面部、主司咀嚼、幫助發(fā)音的生理功能。中醫(yī)認為,正常人的牙齒潔白、潤澤且堅固,是腎氣旺盛、津液充足的表現(xiàn)。
叩齒養(yǎng)生方法
叩齒,就是利用口腔牙齒的咬合關係,作上下叩擊運動,使叩擊力傳到牙周膜,以取得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、健齒固齒的效果。「叩齒養(yǎng)生法」是古代中醫(yī)的重要養(yǎng)生術。中醫(yī)稱,叩齒可以疏通上下顎的經(jīng)絡,包含任脈、督脈、胃經(jīng)、大腸經(jīng)等,也能強化臉頰肌肉,使面頰豐潤堅實而不下垂,又能幫助保持頭腦清醒,加強腸胃吸收功能,預防牙齦退化等。叩齒的作用很多,如補腎、延緩掉牙、健胃養(yǎng)脾、防治牙病、聰耳明目、美容養(yǎng)生等,這裏主要介紹叩齒的補腎功效。
明代名醫(yī)李中梓指出,腎為「先天之本」?!饵S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載:「腎主骨,在體為骨,在臟為腎。」腎精可生髓,髓又養(yǎng)骨,腎精盛則骨髓生化有源,骨髓足則骨骼得養(yǎng)。而「齒為骨之余」,齒與骨同出一源,為腎精所養(yǎng),腎健則齒固。人的骨骼依賴骨髓的營養(yǎng),而骨髓則為腎精所化生。「叩齒補腎」的機理有二:(一)古語謂「齒者,腎之標」,即牙齒是由腎中精氣所供養(yǎng),腎中精氣充沛,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;腎中精氣不足,則牙齒易鬆動,甚至早期脫落。牙齒健康與否,是腎健康與否的標誌之一。叩齒能健齒、充腎精,故可補腎。(二)腎「在液為唾」,唾為口津,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,叩齒可催生唾液,是謂「金津」,又稱「玉液」,「津」通「精」,為腎精所化,咽而不吐,有滋養(yǎng)腎中精氣的作用,故叩齒有補腎之功效。
叩齒補腎秘訣
叩齒的具體做法是:一、刷牙后,心靜神凝,摒棄雜念,口唇微閉, 身體放鬆,閉上眼睛。二、上下牙齒有節(jié)奏地互相叩擊(即上下牙齒咬合),鏗鏘有聲。先扣兩側(cè)臼齒(槽牙),然后扣門牙,再錯位叩犬牙。叩齒的頻率要適中,不能太快。叩齒的力度應根據(jù)牙齒的健康程度而定,強度可由弱到強,循序漸進。至于叩齒次數(shù),筆者認為,可因人而異,不必拘于古人之說,初叩齒者,每次二十下左右,后逐日增多,以三十六下為佳。三、叩齒后,要輔以「赤龍攪天池」,即舌尖在口腔內(nèi)貼上下牙床、牙面攪動三十六下左右,按照先上后下、由內(nèi)及外的順序。這樣可按摩齒齦,改善局部血液循環(huán),加速牙齦部的營養(yǎng)血供。當有唾液(又稱津液)產(chǎn)生時,慢慢咽下。
叩齒須知:叩齒前,有些知識需要了解:1、叩齒力量。叩齒力量以舒服、不覺疼痛為原則。若叩齒力量太大,會損傷牙根、牙周膜等組織;力量太小,則達不到叩齒效果。2、叩齒時間。每次叩齒,宜選擇在休息時間內(nèi)進行。3、叩齒不是咀嚼。叩齒與咀嚼的主要區(qū)別有兩點:(1)作用不同。叩齒主要目的是健齒、固齒,屬于保健性質(zhì);咀嚼主要目的是利用牙齒將食物研碎,屬于生理功能。(2)力量不同。叩齒是以輕微的力量叩擊牙齒來振動牙根周圍的組織,有利于提稿牙根抵抗疾病的能力;咀嚼力量則可大可小,因咀嚼食物的種類、軟硬度而異。
文:李思齊教授
作者磚研宮廷秘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