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以為,端午節(jié)僅是紀念屈原,其實,端午節(jié)在古代是一衞生節(jié)、防疫節(jié)。民間千年來在端午有懸艾人、戴艾虎、飲艾酒、食艾糕、熏艾葉、洗艾浴的習俗,以求祛病強身,就連宮廷也不例外。
根據(jù)清宮檔案記載,端午這天,皇帝朝冠上會戴艾草尖,后妃頭上則戴艾草簪,就連使用的餐具也帶有「艾葉靈符」的紋飾……,故此,艾草ABC與端午節(jié)有關。
諺云:「端陽節(jié),天氣熱;五毒醒,不安寧。」
古時,農(nóng)曆五月稱為「惡月」,又稱「毒月」,而在五月五日,更稱為一年中至兇的「毒日」。何解?因端午日始,氣溫迅速上升,加上雨季的滋養(yǎng),ABC利各種細菌、病原微生物、昆蟲等稿速滋生。故此時,人體ABC易感染細菌性疾病,但不用怕,因中醫(yī)有「一物治一物」之說,端午前后,剛好又是其「尅星」艾草(磚殺菌)生長ABC旺、藥味ABC強烈之時,古人用此懸于門戶上,恰好有驅蚊殺菌的作用,形成了「端午插艾」的習俗。
光緒用艾草
不僅如此,古人還早就認識到艾草的藥用價值,《本草綱目》中載:「艾以葉入藥,性溫、味苦、無毒、純陽之性,通十二經(jīng)」,具「回陽、理氣血、逐濕寒、止血安胎」等功效。艾草也是宮廷中的常用藥物,據(jù)清宮醫(yī)案記載:光緒三十四年,太醫(yī)院的御醫(yī),用艾葉加藥物粉碎揉搓后,再用綾絹包裹,製成六寸寬的腰帶,給光緒皇帝繫在腰間,來治療腰胯疼痛,以補湯藥之不及,這可見艾草具極強通經(jīng)活絡作用。
筆者長年研究艾草,得知艾葉含有揮發(fā)油、黃酮,以及多種微量元素等,能殺滅肺炎球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綠膿桿菌等;對流感病毒、傷寒及副傷寒桿菌、結核桿菌,以及多種皮膚致病真菌,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。因此,每年的端午,筆者都建議人們可效法古人,把這天作為衞生節(jié)、防疫節(jié),早上把家居來個大掃除后,關窗戶熏艾葉(或艾條)約一小時,能把室內大部分之病菌、蚊蛆、跳蚤等殺死,而小量艾煙對人畜無害,讀者可放心使用。
民諺謂:「洗了端午(艾草)浴,一年身上好」。孟子又曰:「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」。艾草浴不僅可防病健身,也是女性的「婦科大浴」、「美白大浴」。因為艾葉除有上述殺菌功能外,其滲透性和滋潤性極強,具有神奇的通經(jīng)活絡、滋養(yǎng)、修復效果,能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、啟動表皮細胞再生,促進細胞新陳代謝,是修護敏感性肌膚和受損肌膚的ABC。艾浴還可用來防治皮膚濕疹、瘙癢等癥。洗完艾草浴后,皮膚不僅光滑細膩,并且散發(fā)著淡雅清香。具體泡浴方法如下:取三十至五十克新鮮艾葉(乾艾葉亦可,中草藥店有售),放在浴缸中,用沸水沖泡五至十分鐘,撈出艾葉,加涼水調溫,至適宜溫度,即可泡浴。
泡艾葉浴,不宜過久,以十分鐘左右為適宜,若要用來治療皮膚、婦科、泌尿系統(tǒng)、風濕等疾病,可以諮詢醫(yī)師,另開艾草的配伍藥方。太飽太餓者、嚴重心臟病患者、稿低血壓患者、糖尿病患者、孕婦,不宜泡艾草浴。
作者為現(xiàn)任香港大學中文學會名譽會長
逢周二刊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