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研究由渥克爾教授(Laura Padilla-Walker)主導,是楊百翰大學的繁榮家庭研究計劃之一(Flourishing Families Project ),涵蓋395個家庭,每戶都有一個以上的小孩,而且至少有一個孩子是10-14歲的青少年。
研究結果顯示,有姊妹的青少年比較不會產(chǎn)生負面情緒,如寂寞和罪惡感。渥克爾博士相信,即使父母盡全力提供孩子ABC的生活,但還是有些東西是父母無法給予孩子的,那就是手足之情。手足間以獨特的方式,互相影響彼此的心理發(fā)展與學習,這是父母親無法取代的。
由于女孩子比男孩子親切和善、忠實與善解人意,因此姊妹似乎更能協(xié)助手足避開負面情緒。研究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不論家中有姊姊或妹妹、年齡差距多遠,那些有姊妹的青少年和沒有姊妹者相比,通常較少表現(xiàn)出不被疼愛、孤單、內(nèi)疚、害羞和恐懼的情緒。
兄弟對手足的行為發(fā)展也有正面的影響,只是他的影響方式不同于姊妹。不論擁有手足情深的姊妹或兄弟,都能促進兄弟姊妹間的良善行為,如幫助鄰居或在學校主動照顧其他小朋友。家有相親相愛的手足的確能培養(yǎng)孩子們寬容的態(tài)度,這種影響力更勝于父母的教導。研究指出,手足之情引導良善行為的相關性是親子教育引導良善行為的兩倍。
父母總是會擔心孩子之間永無止盡的爭吵,而研究中也發(fā)現(xiàn),手足間的敵視態(tài)度極可能導致少年犯罪行為。但是手足間的爭吵也有比較正面的影響,孩子們可以從爭吵中學習如何排解爭吵言歸于好,以及如何重新掌控自己的情緒,這對日后的人生發(fā)展將會有很大的助益。
渥克爾博士表示,缺乏手足之情比起手足間的激烈沖突更會釀成日后的重大問題。她希望藉由這個研究,啟發(fā)家有幼童的父母,盡早鼓勵孩子們培養(yǎng)手足之情,一旦進入青春期,手足之情便可成為保護孩子們的有利因素。
(http://zjstack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