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一個學生墮樓的那天早上,臉書被洗版,當中有很多憤怒、很多傷懷、很多猜想,唯獨一幀四格的圓頭漫畫教我沉吟良久。那畫簡單,只二人坐山坡上遙看城市稿樓,淡淡的聊著——
「昨晚屋企大廈有人跳樓,原來跳樓有兩種聲音,ABC聲巨響一下就消失,第二種聲音一直持續(xù)許久?!?/font>
就幾句話和幾筆簡樸線條,我彷彿聽到「嘭」的一聲巨響,和親人俯伏地上的哭聲。那「第二種聲音」有時聲嘶力竭,有時卻是聽不出來的死寂,但無論有聲抑或無聲,都會持續(xù)許久、許久。
一位自殺死者的爸爸,兩年多前寫下《假如女兒沒有跳下去》這書,記錄自己心底的「第二種聲音」。
死者爸爸忍痛著書
在報上讀過李菁遺書的,大概都無法輕忘字裏行間的大痛。李菁有深度聽障,但戴著耳機畢業(yè)于嶺南大學,還曾是guoji級的guoji象棋棋手,明明白白該歸入「自強不息」一類故事。但完成亮麗履歷后,她隨即墮入現(xiàn)實殘酷——二百封求職信只換得文員一職。ABC后她雖然找到工作,卻不快樂。
逝者已矣,但深刻的傷痛扭結(jié)著令人撕裂的自責,移到爸爸心頭。他決定藉女兒遺下的博客文字,重新傾聽,還由零開始學用電腦寫自己的博文。
李爸爸在書中曰﹕「人生能夠出一本書,在人世間留下一點痕跡,本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。但我寫這本書,卻是感到陣陣的傷痛……若能令一些想捨棄生命的朋友,在臨行前的一刻,打消念頭,重回親友愛的懷抱,那我就沒有白白地再經(jīng)歷一次這種錐心之痛了?!?/font>
那書除了記錄他們一家在陰霾中前行的日子,也書寫力量,裏頭有「龍耳社」創(chuàng)立的緣起,李家因女之名,推動聾人權(quán)益。
打造值得活下去生存環(huán)境
在好年華放棄生命,背后一定有複雜原因,再多猜測只顯得我們狂莽自大。然而,像李爸爸自覺的那樣,我們大人確實有躲不掉的責任,為孩子打造更值得活下去的生存環(huán)境——讓無休止的學習壓力得到紓緩、讓教師有心力育人、讓社工啟發(fā)青少年而不必忙著撲火、讓爸爸媽媽有時間親子、讓游戲重回孩童生活、讓孩子看到未來更多可能……
“If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, it takes a village to abuse them.”我們做養(yǎng)好孩子的那村人,不要做合力虐待兒童的那條村。
作者簡介:家有兩只「小學雞」,心愿是在人人愁著臉當爸媽的年代,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。作品包括《外傭——住在家中的陌生人》、《壹家傻蛋》、《我們的同志孩子》、《死在香港——流眼淚》(合著)
文﹕蘇美智